• 關注我們

    首頁> 新聞資訊> 企業黨建

    企業黨建

    莆田元宵:(7)萬人板凳龍圈燈
    發布時間:2022/2/12 14:43:09     瀏覽次數:693     來源:福建廣電網絡集團莆田分公司

    正月十三 

    莆田榜頭鎮泉山、龍騰村 

    萬人板凳龍圈燈 

    添丁添壽又添福 

     

    龍圈燈(攝影/張力)

    01
     

    板凳圈燈抗倭寇
     

     

    一圈“板凳龍燈”

    一則“抗倭故事”

    歷史上,莆田倭患連連

    榜頭村民為了保衛家園

    在板凳上裝上多盞花燈

    結隊而游,造成浩大聲勢

    以此嚇退倭寇

    后來演變成榜頭元宵特有習俗

     

    20年前蠟燭板凳燈(攝影/張力)
     

    02
     

    板凳圈燈佑萬家
     

     

    正月十三這天 

    泉山、龍騰等地村民

    都扛出家中的板凳燈

    組成祈福游燈隊伍

     

    龍頭燈(攝影/張力)

     

    板凳燈(攝影/張力)

     

    每張板凳燈長3米多

    板面有花燈6至8盞

    板板相連,形成長龍

    全長近十里

     

    板板相連(攝影/張力)
     

     

    燈燈相傳(攝影/張力)

    在龍頭燈的引領下

    村里青壯年男性

    手執肩扛板凳燈

    巡游全境

    遠遠望去像一條蜿蜒起伏的長龍

     

     

    萬人游燈(攝影/張穎)
     

     

    猶如長龍(攝影/佚名)

    “盤龍”是整場游燈的高潮

    人們歡聚在祠堂宮廟前

    在震天的吶喊聲中

    以龍頭為圓心,龍身龍尾緊隨

    順時針繞行,一圈復一圈

    形成旋圓,恍若龍盤

    “燈龍”鱗光閃耀

    蜿蜒游動,蔚為壯觀

     

    祠堂宮廟(攝影/張力)
     

     

    旋圈(攝影/張力)
     

     

    盤龍圈燈(攝影/張力)
     

    板凳龍圈燈 

    是莆田先民的智慧結晶 

    是抗擊倭寇的勇敢勛章 

    也是安居樂業的樸素愿望 

     

    周邊民俗文化推薦 

     

    【祈夢文化】 

     

    九鯉湖祈夢習俗,俗稱“乞夢”,雅名“臥游”,始于唐代,興于宋代,鼎盛于明清,是在繼承漢族原始的占夢和祈鑲活動的基礎上,發展而成的祈夢和圓夢的民俗文化,對于發掘、研究古代歷史與民俗文化內涵具有重要價值。(攝影/張力)

     

    【游洋吳圣天妃】 

     

    吳圣天妃本名吳媛,生于唐中宗景龍四年(710),被莆田民間尊奉為第一位女神,與媽祖、陳靖姑并尊稱為“三媽”“三妃”“三娘娘”。現存供奉吳圣天妃的廟宇(含合祀廟)達968座,敬仰者達千萬人。(攝影/張力)

     

    楓亭水閣 

     

    楓亭為閩中重鎮,為閩地南北交通樞紐及海上絲綢之路的中轉站。宋代時仿照杭州夜西湖舟舫彈唱曲藝形式,將數艘龍舟拼接一起,上搭彩架。此后,集英亭六大宮“閏六龍舟水閣”就成為楓亭獨特的民俗活動,代代流傳。(攝影/朱福忠)

     

    【大濟九蓮燈 

     

    始于明毅宗崇禎十五年(1642),由林龍江嫡傳弟子創立,是一種獨特的、帶有宗教色彩的傳統民間舞蹈,宣揚忠孝廉節,人們以此表達對已故親人的懷念和祈福。(攝影/張穎)

     

    【度尾鼓吹樂】 

     

    起源于北宋的仙游度尾鼓吹樂,將中原音樂文化與當地民間音樂融合在一起,因演奏時吹大嗩吶和打大鼓而得名。是我省獨具特色的民間古樂,在迎賓送客等大場面的開場和收場都要演奏“大鼓吹”。(攝影/張力)

     

    【仙游竹刻】
     

     

    仙游竹雕技藝傳承自莆仙傳統的精細木雕技藝,移木接竹,創新求變,善于利用竹根的自然形態,創作出構圖飽滿、渾厚質樸的作品,在方寸之間雕刻山水、人物、樓閣、鳥獸,又施以獨特的仿古涂飾,達到仿古勝古的藝術效果。(圖片/王新明)

     

    【書峰青黛印染】
     

     

    書峰鄉青黛種植源自宋代,其加工過程精細繁瑣,成品藍靛泥含藍成分高,可用于印染,使布料呈現青花瓷般的美感,兼具消腫止癢美容功效,對預防皮膚病尤其對過敏性皮膚病有特殊療效。(攝影/俞輝)

     

    【蓋尾彩繪】
     

     

    蓋尾李氏彩繪技藝發端于唐代,核心內容是圖案的設計、色彩的運用、上彩原料的選擇及鎏金、粉金技藝的運用等,其獨特配制的顏料經風雨而不褪色,歷春秋而色愈艷。(攝影/俞輝)

     

    【楓亭磚雕】
     

     

    楓亭陳氏家族在清代中期就以家族傳承的形式從事磚雕工藝制作,其雕琢的藝術磚雕成為遠近民居建筑的重要裝飾材料。陳氏家族六代相承,形成產業,其磚雕通過楓亭港船只運輸,在泉州、廈門和福州一帶廣受歡迎。(攝影/張力)

     

    【李耕壁畫】
     

     

    李耕是我國近代著名國畫家,被譽為“二十世紀古典人物畫第一家”,有“南李北齊”之稱。李耕早年游歷仙游山川,并在一些寺廟祠堂留下壁畫,因自然因素和人為破壞,其親手創作的壁畫迄今僅存三處。(圖片/仙游縣文化館提供)

     

    【蓋尾送王船】
     

     

    蓋尾送王船習俗已有逾四百多年的歷史,是一種消災祈安的祭典,是王爺信仰中最具代表性的科儀,與中秋祈福傳統習俗緊密結合,具有一定的藝術觀賞性。(攝影/俞輝)

     

    【榜頭蔡氏古琴】
     

     

    仙游蔡氏古法火功琴沿襲中國四大名琴之一“焦尾琴”的制作方式,并傳承唐代百納古琴制作技藝,選用名貴紅木進行拼接斫琴,通過反復火斫和打磨,還原古韻,讓琴聲音質純凈,清越靈動、綿密悠長,極具收藏價值。(攝影/張力)

     

    END 

    來源|莆田市仙游縣融媒體中心

    分享到:
    熱點新聞
    福建省莆田市廣電網絡集團莆田分公司 96311 ptgdwlwz@163.com
    + 關注我們

    友情鏈接

    龍巖分公司

    Copyright © 2018 福建廣電網絡集團莆田分公司 版權所有 閩ICP備12011212號
    96311
    www.eee755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