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關注我們

    首頁> 新聞資訊> 企業黨建

    企業黨建

    千年莆仙戲·美得令人窒息
    發布時間:2022/1/4 9:49:19     瀏覽次數:1087     來源:福建廣電網絡集團莆田分公司

     360萬人,一種方言 

      千年演繹,一個劇種 

      百個劇團,年演五萬場 

       

      莆仙戲《大唐梅妃》 

      (攝影/蔡昊)

      相傳,莆仙戲源于唐朝

      莆田江東女子江采蘋被選入宮

      深受唐玄宗寵愛

      賜號“梅妃” 

      其兄入宮探望

      唐玄宗賜一班梨園子弟偕歸娛親

      成為莆仙戲藝術的源頭之一

       

      梅妃故里 

      位于莆田市木蘭溪下游寧海橋畔的黃石鎮江東村。(攝影/陳麗群)

      莆仙戲源于唐、成于宋

      盛于明清、閃光于現代

      至今仍保留不少宋、元的音樂元素

      古老劇目及表演形式

      被譽為“宋元南戲的活化石” 

       

      《玉簪記》劇照(攝影/蔡昊)

      莆仙戲的價值不是用別的可以補償的 

      

      莆仙戲的價值等同于中國文化 

      中國戲劇的價值 

      ——著名戲劇理論家、評論家 郭漢城

      

       

      唯美莆仙戲(圖片/莆仙戲劇院提供)

     

      01 

      莆仙戲·千年 

      莆仙戲是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

      歷經千年,仍活躍在舞臺上

      2006年入選首批

    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 

      

      

      “抽簪脫袴滿城忙,大半人多在戲場” 

      

      ——出自南宋莆籍詞人劉克莊

      《即事三首其一》

       

      《高文舉》劇照(攝影/林明基)

      

      就已經收藏的莆仙戲劇本數字來說 

      全國以至全世界 

      還沒有別的劇種可以與之相比 

      它是迄今收藏世界戲劇藝術作品 

      最豐富的一個圖書館和博物館 

      

      ——著名戲劇理論家 劉念茲

      

       

      莆仙戲劇目——古抄本 

      (圖片/福建省藝術研究院提供)

      莆仙戲具有濃厚地方色彩

      現存傳統劇目5000個 

      

      演出手抄本8000本 

      其中

      保留宋元南戲原貌 

      與故事情節類似的劇目81個 

       

      莆仙戲《目連救母 

      從宋代流傳至今,已有800余年歷史,屬于瀕危劇目,是中國戲劇的“不祧之祖”,被尊為莆仙戲的“戲母”,其中保留了莆仙戲最古老豐富獨特的傳統表演藝術。(圖片/莆仙戲劇院提供)

       

      莆仙戲《殺狗記》之《元春牽狗》片段 

      是四大南戲(《荊釵記》《劉知遠》《拜月亭》《殺狗記》)之一,在當代莆仙戲中仍有演出。(攝影/徐聰)

      新中國成立后

      莆仙戲登上歷史高峰

      數度晉京演出 

      并受到了國家領導人的接見 

       

      國家領導人接見莆仙戲演員 

      1959年9月,周恩來總理親切接見莆仙戲代表隊成員。

       

      國家領導人接見《團圓之后》劇組 

      1959年國慶10周年,莆仙戲第一次晉京獻禮,《團圓之后》在中南海懷仁堂演出,周恩來、朱德等國家領導人接見劇組。

       

      國家領導人接見《三打王瑛》劇組 

      《三打王瑛》參加人民大會堂落成開臺演出,劇組受到了周恩來、彭真等國家領導人的接見。

       

      

      

      02 

      莆仙戲·獨特 

      莆仙戲 

      是在唐百戲、宋傀儡戲(木偶戲)的基礎上

      形成的一種獨特表演藝術

       

      京劇大師梅蘭芳題詞 

      莆仙科介,傳統芬芳;有圖有解,新見發揚。斯編薈萃,生旦凈丑;形態不同,風神富有。后生苦學,高峰能到;黨培養下,勿忘創造。(攝影/蘇濱)

      獨特的儀式 

      在莆田,每一個戲班

      都奉唐代樂工雷海青為戲神

      戲神又稱為田公元帥

      按凡例,新組建的戲班 

      必須去戲神祖廟請香火

      舉行落棚禮 

      戲班新戲開臺

      都要先演《田相公踏棚》

       

      莆仙戲《田相公踏棚》 

      唐代宮廷樂師雷海青在“安史之亂”中以身殉國,唐玄宗追封他為“天下梨園都總管”,被莆仙戲劇界奉為“戲神”,莆仙戲各戲班及民間眾多宮廟均有供奉。(攝影/蘇濱)

      

    獨特的唱腔

      莆仙話

      是莆田特有的一種方言

      只有360萬人使用

      被喻為“中原古漢語活化石” 

      用莆仙話演唱的莆仙戲

      聲腔極為獨特

      

      獨特的音樂 

      莆仙戲使用

      伬胡、四胡、篳篥、八角琴等特色樂器

      更有“石獅壓鼓”演奏技法

       

      “石獅壓鼓”演奏技法 

      視情節需要調換位置,改變音色,極具特色。(攝影/徐聰)

      

      

      獨特的動作 

      莆仙戲借鑒了傀儡戲的表演特色

      各種角色行當

      都有獨特與高難度的步法基本功

      

       

      莆仙各種行當 

      沿襲南戲舊規,原由正生、正旦、貼生、貼旦、靚妝(凈)、丑、末7個角色組成,俗稱“七子班”。清末增加了老旦角色 ,亦稱“八仙子弟”。(攝影/徐聰)

       

      

      

      獨特的臉譜 

      流傳下來的莆仙戲臉譜

      有300多種

      表情各異,畫法獨特

      以“包公臉譜”為例

      京劇包公臉譜“黑臉頂新月”

      莆仙戲包公臉譜“黑紅白臉,兩頰日月”寓意“日斷陽,夜斷陰”

      

      二者明顯不同

       

      莆仙戲包文拯(包公)臉譜 

      (攝影/徐聰)

      

       

      莆仙戲各種臉譜

       

      畫臉譜 

      (攝影/許武)

       

      

      

      03 

      莆仙戲·大雅 

      好戲譽全國 

      新中國成立以來

      莆仙戲有多個劇目

      轟動中國劇壇

      

      獲得了高度贊譽

       

      莆仙戲《團圓之后》 

      編劇陳仁鑒。1959年,晉京參加國慶10周年獻禮演出,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,引起轟動。收入《當代中國十大悲劇集》,1960年長春電影制片廠將之改編成同名戲曲電影。(圖片/仙游鯉聲劇團提供)

       

      莆仙戲《春草闖堂》 

      編劇陳仁鑒(執筆)、柯如寬、江幼宋。1979年參加國慶30周年晉京獻禮演出,獲全國劇本創作一等獎、演出一等獎。被全國600 多個劇團移植排演,收入《當代中國十大喜劇集》。(圖片/仙游鯉聲劇團提供)

       

      莆仙戲《新亭淚》 

      編劇鄭懷興。1982年獲全國首屆優秀劇本獎,1986年應邀晉京演出,被譽為“開新時期歷史劇創作之先河”。2019年,由中國評劇院改編為同名評劇。(圖片/仙游鯉聲劇團提供)

       

      莆仙戲《狀元與乞丐》 

      編劇姚清水、祁宗燈。1981年應邀晉京匯報演出,1982年獲全國首屆優秀劇本獎。被全國300 多個劇團移植排演。(圖片/莆仙戲劇院提供)

       

      莆仙戲《秋風辭》 

      編劇周長賦。1986年參加第二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,榮獲劇本創作一等獎、舞美設計一等獎,被譽為“歷史劇制作的一個新的里程碑”。收入《當代中國十大悲劇集》。(圖片/莆仙戲史料室提供)

      

    莆仙戲涌現了一批批

      優秀表演藝術家、著名劇作家

     

      2000年

      王少媛獲得第十七屆中國戲劇“梅花獎” 

       

      莆仙戲《葉李娘》 

      編劇鄭懷興,王少媛飾翁懿娘。(攝影/蘇濱)

     

     2021年

      黃艷艷獲得第三十屆中國戲劇“梅花獎” 

       

      莆仙戲《踏傘行》 

      編劇周長賦,黃艷艷飾王慧蘭。(圖片/莆仙戲劇院提供)

      2004年

      鄭仁森獲得第十一屆“文華表演獎” 

       

      莆仙戲《江上行》 

      編劇周長賦,鄭仁森飾劉順泉。(圖片/莆仙戲劇院提供)

      2021年起 

      吳清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(文化藝術) 

       

      莆仙戲《踏傘行》 

      編劇周長賦,吳清華飾陳時中。(圖片/莆仙戲劇院提供)

       

      

      

      04 

    莆仙戲·大俗

    村村有戲臺,天天有戲看

      莆仙戲 

      在莆田廣受歡迎

      現有100多個劇團

      一年演出累計5萬多場次

       

      莆仙戲演出 

      (攝影/佘琦輝)

      大事喜事,演戲看戲 

      一村有戲,方圓十里村民

      扶老攜幼,趕場看戲

      獨特的莆仙戲

      造就了莆田人獨特的看戲文化

       

      天天有戲看 

      (攝影/皇甫晨龍)

       

      溪邊看戲 

      (攝影/蔡昊)

       

      騎車看戲 

      (攝影/黃銘洪)

       

      雨中看戲 

      (攝影/陳超陽)

       

      老少看戲 

      (攝影/小海和風)

       

      孩童嬉戲 

      演戲的日子,就是孩子的節日,臺上臺下其樂融融。(攝影/馬金焰)

      莆仙戲現代文明小戲 

      莆仙戲常年深入鄉村演出

      群眾喜聞樂見

      在古裝大戲演出前

      加演現代文明小戲

      普及道德規范

      倡導文明新風

      深受群眾歡迎

      成為全國知名的公民道德建設典型

       

      現代文明小戲《搭渡》 

      2008—2009年度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劇目。(圖片/仙游鯉聲劇團提供)

      如果你也想一睹她的千年風采

      推薦你到

      莆仙大劇院和三清殿 

      品一曲千年南戲

      賞一席文化盛宴

       

      三清殿 

      坐落于荔城區梅園路東段北側,是福建省現存最大的古代道教建筑,被譽為江南古建奇葩,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在古樸典雅的三清殿內看戲,雅性又富有詩意。(攝影/馬莉)

       

      莆仙大劇院 

      位于莆田市區延壽路與東園路交叉口東南側,總用地40108平方米,是莆田一座典雅、高貴、形象優美的標志性建筑,是市民文化生活的新地標。(攝影/周喆)

       

      莆田市藝術學校 

      創辦于1978年,是莆田市唯一一所專門培養文化藝術人才的公辦中等職業學校,也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莆仙戲保護單位、莆仙戲傳習所,是培養莆仙戲后備人才的搖籃。新校址位于荔城區新度鎮下橫山村。(攝影/蔡昊)  

    一種方言,一個劇種 

      鄉音不改千年傳唱 

      END 

      來源|中共莆田市委宣傳部


    分享到:
    熱點新聞
    福建省莆田市廣電網絡集團莆田分公司 96311 ptgdwlwz@163.com
    + 關注我們

    友情鏈接

    龍巖分公司

    Copyright © 2018 福建廣電網絡集團莆田分公司 版權所有 閩ICP備12011212號
    96311
    www.eee755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