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關注我們

    首頁> 新聞資訊> 企業黨建

    企業黨建

    千年木蘭陂,千年一座城
    發布時間:2021/12/27 10:40:44     瀏覽次數:719     來源:福建廣電網絡集團莆田分公司

    東有木蘭陂,西有都江堰

    并稱“中國古代水利工程文明雙璧”

    有了木蘭陂

    才有了福建四大平原之一的興化平原

    才有了莆田“文獻名邦”之美譽


    木蘭陂

    國家水利風景區

 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

    世界灌溉工程遺產

    木蘭溪,莆田的母親河

    在莆田境內,西起山脈,東入大海,全長105公里。(攝影/郭勁瑜)

    木蘭陂

    跨木蘭溪而建

    拒咸蓄淡工程典型代表






    01

    一座陂,一千年

    滄海桑田

    木蘭陂建成前

    木蘭溪水泛濫成災

    海水因漲潮溯溪而上

    潮去洪退,鹽堿遍地

    木蘭溪兩岸的南北洋

    只生蒲草,不長禾苗

    木蘭陂建成后

    使咸淡水分開

    一邊為淡水,一邊為灘涂

    上引溪洪灌溉,下阻海潮侵蝕

    變滄海為桑田

    使“蒲田”為“莆田”

    一半翡翠綠,一半豆沙粉(圖片/莆田文旅)

    木蘭陂

    始建于1064年

    歷時20載,兩次功虧一簣

    第三次方告成功

    作為王安石變法的歷史見證

    入選我國普通高中歷史教科書

    三次筑陂史

    第一次筑陂,被洪水沖垮

    1064年,長樂女子錢四娘傾盡家財攜10萬緡錢入莆建陂,功成之時被山洪沖垮,錢四娘悲憤之下投水殉陂。

    第二次筑陂,被潮水沖垮

    1068年,長樂人林從世攜10萬緡錢來莆筑陂。接近完工時被潮水沖垮。

    第三次筑陂,大功告成

    1075年,北宋朝廷倡導興修水利,應召而來的閩侯人李宏攜7萬緡錢來莆,在智日禪師協助下筑陂,莆田三余七朱、陳林吳顧十四大戶捐錢70萬緡,歷時8年筑陂成功。

    木蘭陂全景圖(攝影/蔡昊)

    木蘭陂陂體

    全長219.13米,高5.2米

    由32根4.5米長、4噸重的將軍柱

    作為陂墩砥柱,千年不垮

    木蘭陂(攝影/林瀚)

    站在木蘭陂

    腳踏宋代花崗巖

    聽千年潮音,捧千年潮水

    看一天兩次漲潮

    觀九月天文大潮

    潮水漫過木蘭陂與溪水相會

    仿佛一眼千年

    木蘭陂擋潮圖

    木蘭陂渠系

    全長309.5公里

    由南北洋平原上的大小溝渠組成

    將木蘭溪水

    七分引入南洋平原

    三分引入北洋平原

    木蘭陂渠系工程示意圖(制圖/吳荔三)

    南洋渠系

    通過回瀾橋閘,引水灌溉南洋平原。莆田三余七朱、陳林吳顧十四大戶,舍私田5000畝,資助南渠建設。(攝影/蔡昊)

    北洋渠系

    通過萬金陡門,引水灌溉北洋平原。北洋渠系連接入海口,形成四通八達的黃金水道,溪海聯運,商貿發達。(攝影/佘琦輝)

    塔仔塔

    位于木蘭溪出海口溪海交匯處,是引導船只航行標志,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,歷經數次地震,仍然屹立于海天之間。(攝影/林明基)

    木蘭溪水通過南北渠

    灌溉南北洋平原16萬畝良田

    蓄水3100萬立方米

    素稱“平原水庫”

    造就了莆田的農耕文明

    興化平原,魚米之鄉

    福建四大平原之一。(攝影/蔡昊)

    02

    一座陂,一古城

    文獻名邦

    南宋咸淳元年(1265)

    度宗皇帝盛贊

    “莆,文獻之邦也”

    宋代每42名進士中有1名莆仙人

    歷史上,莆田出了
    2482名進士、21名狀元、17名宰輔

    木蘭陂渠系縱橫交錯

    南北洋通航河道四通八達
    帶動了莆田溪海聯運和內外貿易的發展
    促進了經濟繁榮與文化昌盛

    古譙樓

    始建于北宋太平興國八年(983),是福建省僅存完整的一座鼓樓,也是國內現存最完整的鼓樓之一,現為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(圖片/莆田文旅)

    莆田市興化府歷史文化街區

    內有大路街、縣巷、后街、衙后路、廟前路和坊巷等6條古街,街巷格局至今保存完好,是莆田傳統的商業繁華地段。(攝影/蔡昊)

    三清殿

    始建于唐貞觀二年(628),是福建省現存最大的古代道教建筑,被譽為江南古建奇葩,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(圖片/莆田文旅)

    仙游文廟

    始建于北宋咸平五年(1002),是福建現存四個縣級文廟之一,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(圖片/莆田文旅)

    東山報恩寺

    始建于宋淳化元年(990),是莆田儒釋道三教合一思想的起源地。寺中石塔最為有名,屹立在中軸線上。(圖片/莆田文旅)

    蘿苜田歷史文化街區

    位于涵江區,曾經是商賈云集、物資往來的最繁華地帶。從這里出發,興化商幫行走天下,足跡遍及海內外,開創出“無興不成鎮,無莆不成市”的商業傳奇。(攝影/李翔)

    蘿苜田·東方二十五坎

    二十五坎即二十五家門店,是現今唯一一座體現涵江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繁華景象的商貿建筑,是涵江“小上海”歷史遺跡。(攝影/蔡昊)

    03

    一座陂,一未來

    跨溪新城

    木蘭陂

    興化大地上的不朽傳奇

    跨越歷史長河

    不僅造就了一座歷史文化古城

    造就了一座居宜業宜商的跨溪新城

    莆田城市風貌(攝影/舒小簡)

    莆田市博物館,位于綬溪之畔(攝影/蔡昊)

    莆田市圖書館、科技館、青少年宮,位于木蘭溪原河道玉湖之畔(攝影/蔡昊)

    新城夜景 (攝影/林明基)

    木蘭溪仙游段,河流穿城而過(攝影/蔡昊)

    木蘭春漲,龍舟競渡(攝影/陳錦文)

    奮勇拼搏,砥礪前行 (攝影/張洪榮)

    三筑方成一座陂

    養育一方莆田人

    見證古府新發展

    激勵鄉梓再奮楫

    END

    來源|中共莆田市委宣傳部


    分享到:
    熱點新聞
    福建省莆田市廣電網絡集團莆田分公司 96311 ptgdwlwz@163.com
    + 關注我們

    友情鏈接

    龍巖分公司

    Copyright © 2018 福建廣電網絡集團莆田分公司 版權所有 閩ICP備12011212號
    96311
    www.eee755.com